为了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政府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提高政策针对性和透明度,现将《黄山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意见,希望社会公众积极发表修改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求意见起止时间: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20日。
二、提出意见方式:
1.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2.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a8532523@163.com。
3.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黄山区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地址:太平西路63号,邮编:245700),并在信封上注明“对《黄山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对社会各界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区教育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采纳合理建议。
联系人:戴云华
联系电话:8532523
邮箱:a8532523@163.com
黄山区教育局
2022年12月20日
关于《黄山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区教育局
2022年12月
一、制定背景
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我区教育事业获得长足进步并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
一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还没有树牢,素质教育发展成效不够理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发展不平衡,教育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机制不健全,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缺乏有效抓手和激励机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三是学校主阵地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仍然较重,教师和教研队伍建设仍需加强,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仍需提升,课堂教学改革仍需深化。
四是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弱化现象依然存在,师资力量和场馆器材的配备和使用率有待提升。
五是劳动教育课程尚未系统开设,学校存在有劳动课但不注重发挥劳动教育作用,劳动文化内涵需进一步丰富充实。
针对以上情况,2022年11月,黄山市人民政府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要求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
为全面推进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动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局起草了《黄山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
二、制定依据
《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黄政〔2022〕64号)
三、制定过程
根据《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黄政〔2022〕64号),结合我区实际,我局于2022年12月起草了《黄山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初稿。经书面征求区直各相关单位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送审稿。
四、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更加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明显强化。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具有黄山特色和地域辨识度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教育强区奠定坚实基础,为倾力打造“五个之城”,加快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提供支撑保障。
到2035年,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全面树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1.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常态化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充分用好黄山区内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活动。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开发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标准,鼓励学校建设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最干净校园创建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成立黄山区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开展中小学一体化教研、教学、评选、培训等系列活动。鼓励各学科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贯彻落实全省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依托区心理卫生协会,组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发挥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作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系。分批分期建设区、校两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强化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5)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分学段建设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每年评选全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家长委员会临时党支部、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
(6)培育黄山德育特色品牌。积极培育推广具有徽州文化特色和地域辨识度的学校德育品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广泛开展青少年德育活动。持续推进“学陶师陶研陶做陶”专题活动。重点建设1个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2所课程思政示范学校,推出10节课程思政示范课。依托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市、区级研学基地,开展中小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推出中小学红色研学精品路线,建强行走中的“红色课堂”,打造青少年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研学示范区,形成黄山思政育人品牌。
2.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聚焦课堂主阵地,落实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贯彻落实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继续保持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2)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贯彻落实部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共同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不断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鼓励学校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并积极打造一批文旅、制造、康养等优质实习实训基地。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3)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立黄山区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组。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使“三新”改革落实落地。配齐配强区级各学科教研员。定期开展区级教学成果评选,加强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区级“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4)加快发展智慧教育。落实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建设,实现教育“云网端”一体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充分利用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和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5)创建“悦读黄山·书香徽州”特色品牌。实施“悦读黄山·书香徽州”阅读行动,加强全学科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研究,探索开展徽州文化专项阅读,推进特色阅读与学校研学活动有机结合,拓宽从阅读到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开展“阅读领航人(校长)”“阅读点灯人(教师)”“阅读达人(学生)”“最美阅读班级”“最佳荐书人”“最美书香家庭”“活力智叟”等评选工作,推动“书香校园”“书走实。
3.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1小时。
(2)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区、校两级体育赛事体系。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注重挖掘、整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区域性体育品牌竞赛和活动。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整合体育传统学校和特色体育项目学校资源,探索优秀运动员的输送培养渠道,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热爱和参与,培养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4.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立区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具有黄山特色的美育课程。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级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围绕弘扬徽文化,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力争配足配齐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
(4)创建黄山美育特色品牌。鼓励学校培育推广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学校美育品牌,吸收黄山地方人文艺术特点,挖掘徽派建筑、新安画派、非遗展示等美育课程资源,重点开设如书法、国画、剪纸、徽州版画、珠心算、跳竹马、轩辕车会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至2025年,实现美育特色“一校一品”全覆盖,争取“一校多品”,创建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5.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资源,配合省、市教育部门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落实好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培育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全省“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专题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遴选发布劳动教育先进典型案例。
(4)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建立以区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加快实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覆盖。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遴选一批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成立区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劳动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在职务评定和岗位晋升工作中将劳动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5)创建黄山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培育推广具有区域辨识度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品牌,探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和黄山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鼓励各学校吸收黄山地方人文艺术特点,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设具有黄山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组建劳动实践兴趣小组和社团。
(三)落实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调度指导“五大行动”实施。区政府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工作汇报,抓好工作落实。各学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要深入细致抓好“五大行动”落实。
2.加强要素保障。区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五大行动”任务落实。教育部门要牵头抓总,制定细化方案,加强案例指导。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师资配备、职称评审等提供支持和保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数据资源部门要在规划、用地、项目建设、数字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妇联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共同抓好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五大行动”实施,重视发挥区关工委和广大“五老”的作用。
3.加强督导考核。每年制定工作量化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将“五大行动”实施情况作为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教育综合督导指标考核内容,加强结果运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度推进、督促督办。开展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4.营造良好环境。全面、完整、准确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支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五大行动”的典型经验。
黄山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2022年12月)
根据《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山市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黄政〔2022〕6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更加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明显强化。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具有黄山特色和地域辨识度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管理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基本形成,为建成教育强区奠定坚实基础,为倾力打造“五个之城”,加快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提供支撑保障。
到2035年,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更加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全面树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教育生态更加优良,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德育铸魂行动。
1.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实效。常态化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建设,充分用好黄山区内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2.增强中小学德育实效。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活动。开齐开足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开发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加强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标准,鼓励学校建设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最干净校园创建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旗下的讲话”、入学入队入团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学生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管理信息化、服务一体化机制。
3.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成立黄山区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专家指导委员会,全面推进中小学思政课备课、教学、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开展中小学一体化教研、教学、评选、培训等系列活动。鼓励各学科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活动。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开足开好心理健康课程,贯彻落实全省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依托区心理卫生协会,组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团队,发挥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作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系。分批分期建设区、校两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系统,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做细做实日常预警防控。强化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快速处理反应机制。
5.建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完善编制保障,核定或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骨干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高素质教师担任班主任;完善班主任激励机制,将班主任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班主任待遇。分学段建设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每年评选全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类职称评审制度。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家长委员会临时党支部、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广大“五老”人员参与和指导青少年德育活动。
6.培育黄山德育特色品牌。积极培育推广具有徽州文化特色和地域辨识度的学校德育品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广泛开展青少年德育活动。持续推进“学陶师陶研陶做陶”专题活动。重点建设1个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2所课程思政示范学校,推出10节课程思政示范课。依托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市、区级研学基地,开展中小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推出中小学红色研学精品路线,建强行走中的“红色课堂”,打造青少年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研学示范区,形成黄山思政育人品牌。
(二)实施智育提质行动。
1.推进基础教育减负增效。认真落实“双减”政策,聚焦课堂主阵地,落实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指导意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实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行动计划,落实“零起点”教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贯彻落实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举办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继续保持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和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中小学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2.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贯彻落实部省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共同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不断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鼓励学校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并积极打造一批文旅、制造、康养等优质实习实训基地。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
3.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成立黄山区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教材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科专家指导组。推进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使“三新”改革落实落地。配齐配强区级各学科教研员。定期开展区级教学成果评选,加强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遴选一批区级“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4.加快发展智慧教育。落实全省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推进教育行业新基建建设,实现教育“云网端”一体化,丰富智慧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智慧教育系统应用,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学习新模式。充分利用省资源应用平台功能和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面向教育领域核心治理场景,推进一端统管,加快业务系统的架构治理和数据共享,推动高频教育服务事项“掌上办”。
5.创建“悦读黄山·书香徽州”特色品牌。实施“悦读黄山·书香徽州”阅读行动,加强全学科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研究,探索开展徽州文化专项阅读,推进特色阅读与学校研学活动有机结合,拓宽从阅读到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开展“阅读领航人(校长)”“阅读点灯人(教师)”“阅读达人(学生)”“最美阅读班级”“最佳荐书人”“最美书香家庭”“活力智叟”等评选工作,推动“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和“书香城市”建设,促进全民阅读活动走深走实。
(三)实施体教融合行动。
1.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不得挤占体育课。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推进体育锻炼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1小时。
2.完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校内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区、校两级体育赛事体系。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注重挖掘、整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区域性体育品牌竞赛和活动。创建一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等集体球类项目。整合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打通教育和体育系统赛事互认通道。
3.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抓好青少年肥胖、近视防控,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
4.加大学校体育保障力度。实施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整合体育传统学校和特色体育项目学校资源,探索优秀运动员的输送培养渠道,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热爱和参与,培养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积极破解城区学校体育场地“用地难”问题,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标水平,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四)实施美育熏陶行动。
1.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刚性要求,逐步增加课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推广面向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教育。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成立区级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育一批学校美育优秀教学成果和名师工作室,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建设具有黄山特色的美育课程。
2.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展演机制,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级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展演,各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展演或艺术专项展示,鼓励举办跨校、跨区域艺术展演交流活动。围绕弘扬徽文化,推动高雅艺术、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开展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艺术展馆、观看艺术展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提高学校美育保障水平。实施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小学美育教师补充力度,力争配足配齐美育教师。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全科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加快配齐农村学校美育设施、器材。
4.创建黄山美育特色品牌。鼓励学校培育推广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学校美育品牌,吸收黄山地方人文艺术特点,挖掘徽派建筑、新安画派、非遗展示等美育课程资源,重点开设如书法、国画、剪纸、徽州版画、珠心算、跳竹马、轩辕车会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至2025年,实现美育特色“一校一品”全覆盖,争取“一校多品”,创建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五)实施劳动促进行动。
1.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和挪用劳动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时间。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形成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资源,配合省、市教育部门建设分学段、分专题的劳动教育资源包,落实好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课程教学实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体验。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孩子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制定劳动公约、劳动清单,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
3.培育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全省“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专题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遴选发布劳动教育先进典型案例。
4.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建立以区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加快实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全覆盖。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遴选一批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成立区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劳动教育专题研究项目。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在职务评定和岗位晋升工作中将劳动教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5.创建黄山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培育推广具有区域辨识度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品牌,探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和黄山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鼓励各学校吸收黄山地方人文艺术特点,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设具有黄山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组建劳动实践兴趣小组和社团。
三、落实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五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和调度指导“五大行动”实施。区政府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工作汇报,抓好工作落实。各学校校长是直接责任人,要深入细致抓好“五大行动”落实。
(二)加强要素保障。区政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五大行动”任务落实。教育部门要牵头抓总,制定细化方案,加强案例指导。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师资配备、职称评审等提供支持和保障。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数据资源部门要在规划、用地、项目建设、数字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妇联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共同抓好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五大行动”实施,重视发挥区关工委和广大“五老”的作用。
(三)加强督导考核。每年制定工作量化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将“五大行动”实施情况作为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教育综合督导指标考核内容,加强结果运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度推进、督促督办。开展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四)营造良好环境。全面、完整、准确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支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良好氛围。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五大行动”的典型经验。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