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图标电话图标18609631186

智慧营地系统平台控制台控制台

导航

系统入口

三大系统,为营地教育行业保驾护航

  • 营销管理系统 >

    解决销售吸粉难、留存难、成交难的问题,提升业务效率,增强客户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发展。

  • 综合管理系统 >

    涵盖学生端、家长端、基地端等多个端口,全流程解决基地各种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 实践教育云平台 >

    围绕劳动、研学等实践教育领域,提供政策咨询、知识学习、经验交流、专家分享等,提供行业智库和一体化线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时讯>行业新闻

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未来需重点建设一批国家营地、培育研学城市、推广国家线路!

来源:本站



1664248703150056.jpg

3月2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做了《国家营地·国民研学》的主题演讲,分享的观点如下:

01

建设一批面向少年儿童的国家营地,形成新时代研学旅行的重点项目支撑


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营地教育已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教育形式,也是极具吸引力的研学旅行目的地。

与传统的制式教育和课堂教学,营地教育的学习内容和培训项目可以规模经济的专业运营的方式,为教育对象提供场景化的天文、地理、体育和人文学习项目。

国家营地不是获得财政补贴为导向的国家级营地,更不应成为部门争权、地方争名、企业争利的名利场,而是由国家主办的,承载国家意志的国民教育体系必要组成部分,是以涵养少年儿童文化自信、增强国民科学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机构。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宜再走国家出政策、部门出标准、地方创建申报的传统模式,而应由宣传部门牵头,财政、发改、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共青团、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参与,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规划布局和选点建设

所需建设和运营经费应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即国家营地的建设主体是国家而非社会,运营主体是政府而非市场。

现在由教育、体育、文化和旅游部门依标准认定,由企业运营的各类营地,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地和文创产品销售地,本质是研学产品导向的国家级营地,而非国民教育导向的国家营地。

我们倡导的国家营地建设当然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但是更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式现代的时代要求相结合。

建成后的国家营地应是承载优秀传统文化之地标,且昭示未来发展之方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体系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升学考试,将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今天的中国依然需要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人文社科、经济贸易和社会管理人才,更需要合格的公民和就业导向的职业技术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应是应试导向的单向度人才,而是热爱生活、了解自然、融入社会的现代公民。

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向社会向国际开放的国家营地,以弥补制式教育之不足。国家营地的选址范围可以是考古遗址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以是文化、艺术、教育和科技集聚的重点区域,也可以是澳门特别行政区这样的城市空间。

02
培育一批面向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研学城市


在当代旅游版图中,无论我们如何强调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地、民族风情为依托的景区景点和乡村的重要性,包括强调将旅游工作的重点放在乡村,都无法取代“旅游工作的重心应当,也必须在城市”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无论是从旅游客源地、旅游集散地,还是旅游目的地的视角看,城市都以其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而成为研学旅行的基础市场和关键支撑。

长期以来,旅游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更多将城市视为理所当然的旅游市场,包括研学旅行的组织者,都有意无意在弱化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角色。

事实上,无论是文化遗产的富集程度、文化地标和艺术中心的高度、还是科技研发和工业制度的力度,国家枢纽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价值都被极大低估了——如果不是忽视的话。

为什么现在提出研学城市的概念?

研学旅行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尚未完成应有的理论建构和政策设计。

如果将主体局限于中小学生,内容指向移动课堂和非遗体验,如果将组织者限定于学校管理者和旅行社,甚至将研学旅行指导师引向考证模式,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内卷的产业体系。

如果仅仅把研学旅行当作一门生意来看,就算是市场规模再大,也不是国家战略格局中的研学旅行应有的样子。

如果将大学生也纳入到研学旅行的主体,将会形成小学生接受必要的县(市、区、旗)情教育、初中生接受必要的市(行署、州、盟)情、高中生接受必要的省(市、自治区)情教育、大学生尽可能接受国情教育的分级提升体系。

为此,必须抓住城市客群的旅行需求和研学供给的内在优势,依托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培育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资源富集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

研学城市并不能完全按照量化的标准去申报、创建和验收,而是在尊重其内在演化逻辑和支撑要素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城市加以引导。

03
推广一批面向不同年龄段和寓学于游的研学旅行国家线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面向入境旅游市场的“京西沪桂广”“长江三峡”可以视为自发生长的国家旅游线路。

九十年代后期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兴起后,旅行社开始主导旅游线路的设计、开发与推广,比如“华东双飞五日游”“河西走廊自驾游”。

随着互联网兴起、汽车普及和90后的入场,自驾、自助、攻略开始成为旅游市场的关键词,旅游活动的碎片化消解了旅行社主导的观光旅游线路。

在获得自由度、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同时,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也面临消散的危险。

当我们以“我的行程我做主”的名义,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意义消解为漫不经心的逛吃逛吃,旅游可能很快就会走向价值悬置的个体虚无和集体无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该是重构科学和人文为指归的国民研学旅行线路的时候了。

一是国家文化公园线路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沿线城市和乡村,蕴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践行国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旅游线路。

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政府和业界、文化和旅游学术共同体都在探索融合的主体、路径和方法,也在项目建设、产品研发和创业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在需要以更加自觉的历史意识、更加宏大的全球视角,主动构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当代时空。

以一年四季、七个公共假期和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五大国家文化公园为空间轴,以国家营地为支点,以研学城市为支撑,形成时空交错的当代研学旅行系列国家线路

二是边疆史地线路。

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要“铸牢各族学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化在各族青少年的血液中”。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文化认同不能只通过课堂教学,而是在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程中涵养。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边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

培育和推广边疆史地国家线路,让青少年在林海雪原、大漠戈壁、藏羌走廊、南传佛教、改土归流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时空中穿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会在每个人的心中扎下根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生意气和家国天下,这才是旅游和教育部门应当谋也必须谋的“国之大者“。

三是国家公园、科学考察、田野调查等线路。

2019年,中央正式提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为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110万平方公里的“最美国土”共涉及现有自然保护地700多个,10项世界自然遗产、两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固然要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也要开展科普宣教和社区发展工作。

旅游业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但是旅游活动则有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社会属性。

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加持,需要科学、技术、地理、天文、水利等科学的托底。

对于大学生、青壮年和低龄老年人而言,沿着国家公园去旅行,并将科学考察和田野调查纳入其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无疑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极其重要的意义。

旅游是人民的基本权利,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与自然和社会跨越时空的对话。

建设好国家营地、研学城市和国家线路,让更多国民万卷书易读、万里路不难,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未来旅游该有的样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