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图标电话图标18609631186

智慧营地系统平台控制台控制台

导航

系统入口

三大系统,为营地教育行业保驾护航

  • 营销管理系统 >

    解决销售吸粉难、留存难、成交难的问题,提升业务效率,增强客户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发展。

  • 综合管理系统 >

    涵盖学生端、家长端、基地端等多个端口,全流程解决基地各种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 实践教育云平台 >

    围绕劳动、研学等实践教育领域,提供政策咨询、知识学习、经验交流、专家分享等,提供行业智库和一体化线上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时讯>行业新闻

中小学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开展?5条策略教会你

来源:本站

9fd0845da11dd9c3976bce2ac92e35fe_1687686780188332.jpg



重点提要


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委会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章振乐近日在《中国教师报》连刊五文,对将劳动任务转化为劳动项目、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怎样融合、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制作一份“劳动教育清单”、如何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展开了深入阐释。

1

将劳动任务转化为劳动项目

劳动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特征、以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程,不管是劳动内容还是任务群,都要通过劳动项目这个载体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立足于培育劳动素养,基于课标要求、校情与学情、项目化学习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劳动项目,对于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以素养为导向






劳动项目应该强化育人价值,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劳动素养形成规律,围绕课程总目标细分学段目标,根据课标中年段课程内容的要求进行目标设计。劳动素养的4个方面(技能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素养、团队合作素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校应该让这些素养有机融合统一,同时注重不同学段素养培育要求的衔接,体现劳动项目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性和进阶性。


在劳动项目主题的确定方面,学校应该围绕素养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为不同的实践路径创造可能。比如,从“健康生活”这一观念出发,可以设计一系列日常生活劳动项目。从一年级学会做一个简单的拿手菜,到六年级毕业时可以做一桌“亲师宴”,学生在反复做、坚持做的过程中,劳动难度逐级递升,劳动素养逐步提升。以四年级劳动项目“我的营养午餐”为例,这个项目基于食堂午餐改革的问题情境,根据数学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融合了数学知识、劳动实践和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是一项沉浸式长程活动。项目从入项到出项历时近两个月,引导学生从一餐延伸到多餐,从设计制作面向普通人群的营养餐延伸到面向特殊人群的营养餐,从懂劳动延伸到会劳动、爱生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生活理念。



以融合促实效






劳动项目设计的关键是将真实世界中的劳动任务以项目的形式转化为蕴含逻辑、富有张力的课程内容,学校应该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各学科内容,融合学校特色开发劳动项目。项目内容既要扎根本土实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符合新时代的新劳动形态。


比如,在生产劳动中开发“农创客”劳动项目,帮助学生习得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产业转型的知识和技能;开发“新工匠”劳动项目,帮助学生通过校内外劳动实践,与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深入对话;开发“商品化”劳动项目,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理财、消费指导等现代化商业劳动。


学校还可以尝试开发融合各任务群内容的劳动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基于农事劳动课程开发的“风谷车”项目为例,学校基于稻谷丰收时节清除谷物颗粒中糠秕的需求,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农耕文化馆中的几架风谷车,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比如,探究风谷车的工作原理,绘制风谷车的整体结构,计算风谷车的容量大小,挖掘风谷车的文化内涵,追寻风谷车的历史渊源等。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走向田间地头,寻找资料、采访老农和各类人群,最终形成项目成果进行汇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需求为中心自然而然进行学科融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全程跟进,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增长了劳动能力,锻炼了劳动思维,培育了劳动情感,实现了劳动素养的提升。



以实践为主线






劳动项目应该强化育人价值,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劳动素养形成规律,围绕课程总目标细分学段目标,根据课标中年段课程内容的要求进行

劳动项目的实践过程展现了学生完成劳动项目的阶段和步骤,重在劳动历练和劳动体悟,注重手脑并用和知行合一。学校可以以“明确需求—制订计划—学习技能—实践劳动—反思分享—再次劳动”为逻辑主线,让学生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亲手操作,点燃学生的劳动热情,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


以三年级劳动项目“制作水果拼盘”为例,学生调查各种人群需求,了解并购买当季水果,学习水果造型设计和拼盘制作,最后复盘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果招待客人,直接端上水果既方便又省事,为什么还要制作水果拼盘?”质疑引发了学生的思辨,明白了一件小事背后共同的价值追求,进而体悟了劳动价值。


劳动项目的设置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和单科限制,培养学生基于实践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实现从“坐中学”向“做中学”的转变。



以评价促增值






评价是劳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出了课程评价建议,要求探索以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指向的评价体系。劳动素养增长有周期性,学校应该注重在学段间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进而细化评价指标,借助数据手段使不同学段同一劳动任务群垂直贯通、有机衔接,架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立学生个人劳动素养发展库,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成长画像。


同时,学生多样化的表现需要通过评价量规,衡量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和成果中反映出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比如,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需求,开发劳动教育智能管理和监测评价体系,实施劳动实践体验反馈单评价、劳动争章评价、劳动币评价等,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信念。

2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怎杨样融合

中小学劳动教育应该积极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突出“跨学科主题教学”“学科融合整合”等教学改革要求。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原则应该包括3点:

1、注重教育性,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学校应该努力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融入作为教学主线,使之贯穿学科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

2、把握适切性,渗透并不是生硬植入,学校应该坚守学科立场,从教材中寻找劳动教育正确的切入点,掌握适当的时机和方法,无痕融入劳动教育元素;

3、关注整体性,学校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时,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设计,既要纵向考虑不同学段间的连贯衔接,也要注意各个领域间的横向交叉联系,体现各科学习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基于学科特质的课堂教学有机融入






教材作为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载体,其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都对学校育人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深入研究和梳理课程中所蕴藏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课程特点的劳动教育融入的内容和途径,进一步发挥课程所蕴含的劳动价值、知识、能力等。


比如,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各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都选用了大量颂扬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奉献精神的课文。因此,学校可以开发挖掘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劳动教育内涵,将其中的劳动元素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既可以增进学生对劳动文明的传承和认知,也可以帮助学生从劳动的实践经验中进行深度学习。


又如,数学学科侧重于劳动的观念、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手段等,体育学科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拼搏坚强、团队合作、纪律规则、责任担当等观念精神——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可以围绕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这一主题开展研讨,在反复打磨中确定最佳教学路径,自然贴切地融入各种劳动元素。



基于学科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融合






劳动是生成知识的最根本条件和动因,劳动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产生真认识、提高真知识、产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同样,学科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应用于劳动实践,使知识更好为生活和劳动服务。


比如,整理和收纳是劳动教育中日常生活劳动的重要内容,而内务整理中的条理性、规范性、分类思想等恰恰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如果学习时不会整理和归类,那么所学的知识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学校可以将数学课堂中有序整理归纳的思想进行迁移,强化课外劳动实践,将学生个人内务整理和家务整理落实成常态化要求,强化学生的劳动习惯。从内务整理到知识整理再到思维整理,学生增长了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也获得了劳动思维、规范、意识等方面的提升。



基于校本课程的跨学科全程融入






学校应鼓励教师选取与劳动有关的课题,设计主题劳动实践活动项目,以跨学科的视角实践劳动教育。比如,养蚕是三年级科学课的内容,学生通过养蚕了解动物的一生。学校可以开发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种桑养蚕”,开展持续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将劳动教育全程、全员、全领域、多方位融入,使单一的科学课程成为综合性课程,将原有的6课时通过课内外实施、长短课教学等方式拓展为10课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比如记录饲养经历、科学观察研究、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劳动产品的创新实践等,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科知识的融合提高整体教育的成效,既要尊重学科教学自身的育人功能,又要发挥劳动育人的综合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3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是劳动教育建设的途径之一,学校要让学生时刻浸润在“从小热爱劳动”的校园劳动文化中,通过潜移默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如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劳动文化,让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挖掘资源,打造劳动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打造劳动文化环境应该立足于“环境育人”理念,让学生在劳动文化的熏陶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其中,劳动教育基地是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构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尤为重要。


以富春七小为例,学校开发了占地20亩的“开心农场”,在这片充满劳动智慧的土地上,建构了农事劳动课程、创意劳动课程、美好生活课程3种“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等多个领域。每个班级可以分到一块“责任地”,种植油菜、花菜、萝卜薯、向日葵等农作物。农场还养着兔子、羊、猪等动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摘菜叶喂食动物。同时,农场也是学生开展观察、写生、创作等系列研究活动的“宝地”。学校还建有农耕馆,分为耕地整地、播种栽培、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加工等单元。学生可以在农耕馆了解各种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和科学原理,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开展活动,营造劳动文化氛围






校园劳动主题活动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学风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劳动主题活动,学校可以形成“处处动手、人人劳动”的劳动氛围。从校园里的一次捡垃圾、农场里的一次浇灌花草开始,学校可以积极营造“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校园劳动文化。


为了丰富校园劳动文化生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学校可以开展劳动周、劳动月以及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小达人”评比等系列活动。以劳动技能竞赛活动为例,学校应该为各学段学生设置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劳动技能项目,比如小学低段组制作糯米饭团、削果皮,小学中段组缝纽扣、制作水果拼盘,小学高段组制作家常菜,初中组制作纸板凳、打蛋器,等等。


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举办美食节、收获节等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比如,富春七小会定期举办收获节,各班级学生在操场上齐心协力布置展台,精心制作立夏蛋、立夏饼、长脚笋、乌米饭、水果沙拉等美食。师生在这一天还可以利用学校特有的评价载体“劳动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美食。丰富多彩的校内劳动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近土地、亲近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协同共进,形成育人共同体






劳动文化的建设责任不全在学校,更应该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创建全景式的劳动家园、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因此,学校要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其中,家长以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学校以指导学生的劳动课程、劳动精神、劳动实践活动为主,工厂、企业等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劳动实践为主,从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比如,富春七小精心打造“劳模工匠进校园”特色劳动教育课,邀请志愿者进校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宣讲、农业科技、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指导;还会聘请专家、劳动模范等社会人士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就是要把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生活环境中,引导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受到熏陶,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4

制作一份“劳动教育清单”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一旦脱离了生活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劳动教育要提倡生活化,让劳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加强劳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进而走出生活。劳动教育对于生活而言,它指向的是一种创造生活的素质培养,这正是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清单,学校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基于调研,罗列清单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基于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调研情况,发现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不懂劳动、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区教育局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出台了《杭州市富阳区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分别包含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方面,将劳动生活化进行了具体、精细、连续的设计。其中,清单中“家务劳动”和“校内劳动”两个模块共同构成了“日常生活劳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列举了234条劳动事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年龄特征,量身定制自己的“劳动清单”。



基于学情,定制清单






“一年级学生在家能分类垃圾、洗袜子;二年级学生饭后收拾餐具、擦桌子、洗碗筷;三年级学生学会整理收纳;四年级学生学会做一道菜;五年级学生坚持每周至少洗一次碗及清理灶台;六年级学生能根据营养搭配需求,独立去菜场买菜……”从家务劳动到校内劳动再到农场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劳动清单事无巨细地罗列了一至九年级学生的劳动指导建议,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适合各自年龄特征的75件劳动事项。



基于课标,编制清单






富阳区编制的“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清单”中,每节课包括4个模块,分别为“情境·需求·目标”“活动·场地·安全”“协作·方法·交流”“反思·拓展·创新”。


其中,“情境·需求·目标”模块通过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情境引入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的需求,通过探究与实践达到预设的目标。


“活动·场地·安全”模块设计了不同劳动形态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历劳动实践的全过程,丰富学生的劳动认知,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同时强化劳动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协作·方法·交流”模块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团结协作,提升合作能力,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劳动的方法和技能。


“反思·拓展·创新”模块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交流、经验总结,围绕劳动实践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感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养成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


清单整体应呈现出实践性、开放性、进阶性等特点,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代发展,设计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劳动实践内容,横向贯通、纵向进阶,符合学生发展、社会进步等要求。



基于生活,实践清单






为了将劳动教育落实到生活中,清除家庭与学校对劳动清单的操作误区,清单设计时可以从“谁来做”“做什么”“何时做”“何处做”“如何评价”等方面提出操作策略,指引学校循序渐进,促使学生锻炼身心,引导学生热爱劳动。


其中,“谁来做”明确规定了由学校发布、家长监督、学生自主完成劳动事项;“做什么”参考富阳区“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清单”,再由各学校根据校情制作自己的实践清单;“何时做”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何处做”包括校内、家庭、农场、社会等实践场所;“如何评价”通过APP打卡活动,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劳动币和劳动勋章。


劳动清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抓手,使劳动教育扎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盛饭为例,学生通过为家人盛饭悟出大道理,了解家庭成员对米饭软硬的喜爱情况以及对米饭的需求量,不浪费每一粒米,且每日打卡可以获得劳动币。简单的劳动体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而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劳动教育清单聚焦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必备的劳动习惯与品质、关键的劳动能力。


5

如何建设校外劳动基地

劳动教育基地是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然而受现实条件制约,许多中小学校内劳动空间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的需求。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可以有效拓展学校劳动教育空间,丰富劳动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走进真实的劳动场景,对组织学生体验沉浸式劳动过程、落实“劳动周”活动、破解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不少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定位模糊,没有明确的建设导向和规划,往往与研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概念混淆;同质化趋向严重,泛而不精,缺少自身特色;资源短缺,基础设施简陋,课程设置不科学,缺少专业型人才;等等。如何提升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品质,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以校外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全新布局造“形”、规范标准强“基”、挖掘特色铸“魂”、全面保障壮“骨”,深化探索打造新时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富阳模式。




全新构建,三级布局






劳动教育基地是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资源保障和实践体验平台,规划清晰的组织架构是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之“形”。富阳区构建了以劳动教育营地为中心,以实践体验基地为支撑,带动周边社会企业和农户的“营地+基地+农户”三级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布局体系,建立了3个大规模综合实践体验基地,认定了“企业+”“农户+”“村镇+”“工厂+”等模式共34个实践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



量身定制,标准先行






要让劳动教育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的思路,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之“基”,使基地拥有相对科学、规范的准入条件,保证劳动教育课程和项目的服务质量,推动和完善校外基地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规范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考核,富阳区修订了《“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标准及认定流程》《“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准入制度、考评办法》等基地认定标准,对申报单位的硬件条件、安全措施、配套设施、规范管理等进行严格认定。



特色挖掘,深化内涵






打造鲜明特色既是劳动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基地生命力、提升基地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可谓基地建设之“魂”。打造劳动教育基地的特色与优势既需要“化无为有”的创新,也需要“化隐为显”的挖潜。富阳区挖掘乡村资源,结合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特点,形成了“农户+”“村镇+”等多类别的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模式,组织学生进农村、入农户、下农田。


比如,渔山乡依托稻香文化连续举办了10届稻香节,学生参加插秧、割稻等劳动;上官乡依托竹文化,组织学生参与球拍制作、竹艺编制等劳动。此外,劳动教育基地还可以借力企业资源,通过“企业+”“工厂+”等模式,组织学生深入当地企业、文创点等,感知体验新科技下的劳动。




课程支撑,全面保障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深度体验,就要避免“重游轻学”“只劳不学”等现象,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实施、师资队伍的有效指导、多元评价的反馈监督等全面保障,可以强化新时期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之“骨”。


富阳区依托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企业团队,立足劳动教育目标和要求,借助“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开展契机,进行活动项目化、体系化和课程标准化的设计,开设“非遗+”“科技+”“美学+”“工业+”“劳动+”“自然+”六类100余项劳动创意课程。


基地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深度融合,进而以学校为桥梁,形成长主题统领下的学校、基地、家庭、社会多主体多轮深度常态互动,激活基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此外,富阳区每学年还会组织1—3次基地导师研训、农户培训等师资培训活动,通过考核课程教学、开展劳动演示及非遗手工技艺的演示教学等形式,评选出劳动教育基地金牌导师,促进劳动教育基地的师资专业化发展。


通过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莘莘学子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农场、大自然、社会中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


与此同时,通过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等方式建设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并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既是学校劳动教育拓展延伸的“接力棒”,也是区域劳动教育深入发展的“金钥匙”,更是反哺乡村的“助推器”,形成了区域范围的大劳动教育观,构建了劳动育人的大格局。


EN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