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是研学旅游的核心特征和主要目的,是研学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业态产品的本质属性。研学旅游的“学”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也不是学校、教室、课本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把“游”和“学”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经历中获得身心成长。
高度关注研究与学习内容,是研学旅游的重要特点。脱离了研究与学习,就失去了研学旅游业态的独特性。只有将研学作为旅游的主线和主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游。研学旅游需要把书本中的枯燥知识“活化”,不仅让参与者获得对知识的更好理解与掌握,还可以极大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其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动力。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提倡知行合一,研学旅游可以说是最能彰显这一理念的旅游业态。
培养参与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研学旅游的鲜明主线。研学旅游通过设置学习研讨交流作业、任务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尝试面对各种未知的挑战,鼓励、促使其自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研究型的学习方式使参与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参与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研学旅游活动全过程。
高品质的学习诉求,是研学旅游的发展土壤。有些研学旅游产品之所以被人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无法满足参与者的高品质学习需求。比如,不少产品将体验名校作为重要一环,然而只在名校门口打卡拍照明显与消费者的诉求不符。好的研学旅游产品,应当有让参与者体验的环节,如进入图书馆学习、参与校内活动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名校的魅力。
“游”在研学旅游中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是整个研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不仅是简单的旅行活动,而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文化体验,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升综合素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和生活方式。
首先,“游”作为研学旅游的载体,可以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游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生活技能的“躬行”机会,有助于培养参与者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其次,“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研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参与规划行程、解决问题等环节,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提供的。
再次,研学旅游是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需要有“游”方面的专业人士提供服务。比如,家长最关注的孩子出行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旅游从业者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能力。事实上,从行前准备到出行过程再到行程结束,组织者都要关注参与者的旅游诉求,综合考量参与者的体力、智力、兴趣爱好和研学内容的生动性、活动性、参与性设计以及吃住行游购娱环节的妥善安排,包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做好“游”与“学”的平衡,是实现研学旅游目标的关键。研学旅游更注重教育性和实践性,它可以让参与者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也能有实质性的学习收获,这就需要市场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与产品。平衡好“游”与“学”,五个环节至关重要。
一是要融教育元素于旅游活动之中。设计旅游路线时,可以巧妙地将历史、文化、科学等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现场讲解或角色扮演,以增强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表达能力;游览自然景观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现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二是要制订详细的研学计划。研学旅游的课程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需求,确保每个环节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游玩过程中保持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避免盲目游玩而忽略学习。
三是要合理安排游学时间。研学旅游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游览、学习和体验。避免因行程紧凑而导致学生疲于奔命,无法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四是要加强引导与指导。研学旅游指导师在研学旅游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研学旅游指导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是要及时总结与交流。研学旅游结束后,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游记、心得体会或进行口头汇报,回顾整个研学旅游的过程和收获。这有助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END